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上海徐家匯藏書樓

想走進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對於19世紀中國的普通百姓來說,簡直是登天難事,這兩座白色建築中的珍貴藏書也許永遠可望而不可及。不過,今天,這座中西合壁的百年寶藏終於向普通人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從徐家匯地鐵站的漕溪北路出口走出來,一幢修飾一新的白色小樓便會立於你眼前:白色的牆面,紅色的屋頂,外立面設有歐式壁柱百葉窗。這裡便是徐家匯藏書樓的一幢建築;建於1897年的藏經樓,又稱「大書房」、「北樓」。沿漕溪路再向南去幾步路,就可以看到北樓後面連著一幢四層的南樓,這幢始建於1867年的建築過去叫做「神父樓」、「南樓」,曾是耶穌會傳教士的飲食起居之所。



徐家匯藏書樓

  穿過南樓二樓典雅的閱覽區,從「神父樓」喧嘩的臨街陽台走向藏經樓的二層長廊,周圍的空氣逐漸冷卻了下來。棕褐色的木門緩緩拉開,另一個寧靜的世界呈現在眼前。一組組杯型吊燈從天花板上悠悠垂下,柔和的黃色燈光透過磨沙玻璃燈罩散發到四周的牆上。紅褐色的木質書架沿牆而設,從地面到頂共分十二格,中間架起有欄杆的木板,連著一級級懸梯。

  「藏書樓」是仿照梵蒂岡藏書摟建造的,當年是臧書樓的西文書庫,主要收藏西文神學文獻和漢學資料。直到今天,這裡的藏書仍然是按照梵蒂岡藏書樓分類法36大類286小類整齊排放著。

  沿著一道迴廊來到底層,氣氛和樓上有些不同。據說這裡是仿照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建造的,是當初的中文書庫。一條長廊,代表「天一生水」;六間小室以拱門與長廊相通,表示「地六承之」(不過其中的一間已成了漕溪路上的人行道),取《易經》以水制火的含義。書架和樓上一樣是上下12格,頂格底部設有鐵欄杆,供頂端有鉤子的長竹梯沿書架掛靠,讓人上梯取書用。

  1847年,當時的耶穌會修院從青浦橫塘遷至徐家匯,傳教士們便開始搜集年畫、地圖、家譜、碑拓等,他們還編撰、印刷西文圖書,從事中西翻譯。所以這座兩層藏經樓在1897年建成時,就明確地將那些中文書存放於第一層,而西文書則存放在第二層。以便分類管理,經年之久,變成了今天這座中西合壁的藏書寶庫。



徐家匯藏書樓

  徐家匯藏書樓百年傳奇

  今天的徐家匯,高樓林立,道路通達,號稱上海最繁華熱鬧的地段之一。然而如果時光倒溯150年,當年的徐家匯地區卻還是一片平靜的鄉村與農田,兩條河水——肇家濱和法華濱緩緩流過,圍出一塊自然的空地,因為兩水在此相匯,加之這裡又是徐光啟的故鄉,所以這裡就有了「徐家匯」的地名。

  鴉片戰爭的炮響打破了鄉村原來的平靜。戰爭結束之後,新來的傳教士們又一次踏上了這片土地。1847年,一座天主教教堂在徐光啟的墓邊落成,同時建成的還有一排平房,其中三個開間裡收藏有耶穌會士搜集到的中文書籍以及傳教士們帶來的西文典籍。

  1897年,由於藏書日漸豐富,藏書室從光啟墓邊遷到了肇家濱側,重建了一幢二層13間的藏書樓用於放置越來越多的藏書;19O6年,這幢小樓終於被正式定名為「徐家匯藏書樓」,這個名稱被沿用至今。



徐家匯藏書樓

  就在藏書樓的附近,傳教士與中國教徒們又先後建起徐匯公學、神學院、啟明女校、聖母院、天文台以及土山灣孤兒院。

  半個世紀過去,1991年,徐家匯藏書樓因年久失修和地鐵施工等因素,出現了地基下沉、牆體開裂等險情。當時,巴金、蘇步青等社會知名人士發表了緊急呼籲,有關方面則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所以如今,這幢深藏閨中十餘載的徐家匯藏書樓才終於又可以「出閨」見人。

  今天,藏書樓終於韶華再現,但是當年周圍的宗教建築大多已經被現在的高樓大廈所取代。在藏書樓北面不遠處,是上海著名的東方商廈和港匯廣場;而隔著一條漕溪北路,則是百腦匯和美羅城所在。繁華都市中,原來的神學院和修院早已蹤跡不見,而當年的徐匯公學今天則成了徐匯中學。



徐家匯藏書樓

  西方典籍的寶庫——徐家匯藏書樓的緣起與變遷

  徐家匯藏書樓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士在上海創辦的第一家近代圖書館,隸屬於耶穌會總院,最初供天主教傳教士藏書與閱覽之用。藏書樓幾經變遷,現存的徐家匯藏書樓建於1896年至1987間,兩層西式建築,一樓為原為中文書庫,二樓為西文書庫,又稱「藏經樓」。「神父樓」原為耶穌會總院所在地,為耶穌會神父住所,建於1867一1868年間,後經改擴建,為四層西式建築,現也成為徐家匯藏書樓的一部分。徐家匯藏書樓於1956年正式併入上海圖書館,同時,亞洲文會圖書館、海光圖書館、尚賢堂等文化機構的藏書也相繼併入徐家匯藏書樓。目前,徐家匯藏書樓經過建築整修和文獻調整後,已經成為徐家匯、徐匯、上海乃至中國文化生活的新亮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