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界寺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龍王堂西北,是八大處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寺院,因這裡山勢平緩,又名「平坡寺」。該寺創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稱「大圓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稱「聖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經重修改名為「香界寺」,意為「香林法界。」

香界寺的建築從山門到藏經樓,依山勢順坡而建,前後六個院落、五層殿堂,殿宇宏大、門戶重重。一進寺門,有石台階,長達數百級,拾級而上,就到大乘門。有副楹聯:「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風臥白雲」,把這裡的幽靜環境,雅潔風景一語道盡。寺的規模比其他七處大,過去是帝王遊山時休息的地方。現在寺裡還保存著清乾隆年間的「行宮」和「藏經樓」。

  現存建築多馬明清遺物,寺院以藏經樓為中心,以東西「弄樓」圍成方形庭院,左右有鐘鼓樓,東邊是乾隆行宮。中為正殿,供奉大佛三尊,兩旁有十八羅漢彩色塑像。行宮上層設皇帝寶座,對面大廳懸乾隆親題「緣淨平畢」匾額。

  藏經樓有三組,主樓內供有千手千眼觀音,旁有高大藏經櫥四個,內藏佛經756部。左樓為禪堂、廚庫;右樓內供奉著歷代住持傳賢牌位百餘個。藏經樓前庭院寬敞,院內栽種了牡丹、芍葯、丁香、木槿、櫻桃、紫籐羅等珍奇花木。最為珍貴的是一棵明代所植玉藺花,高與樓齊,花開時節,馥郁滿庭。一般是暮春開放,芬香四溢,瓣潔白,蕊金黃,相傳是明代所植,為八大處中僅有的一株。殿東乾隆的行宮,規制與寺院不同,規模宏壯,點綴極佳,前廳前面有眺遠齋,遊人到此,開門遠眺,令人心胸豁然開朗,京西的峰巒、平原、綠樹、雲煙,盡收眼底,實絕妙遊覽處所。

  以山命名的「平坡寺」,始建於唐代。15世紀,明代翠微公主葬在這裡,才改平坡山為「翠微山」。到l425年,平坡寺建設得已經有相當規模。古書記載,「殿前後凡三重,因山勢為之,愈後則愈高,皆翼以長廊」(見明王直著《王文端集》。古籍記載,當時的香界寺「門戶重重,殿宇巍巍,規模宏大,為本山諸寺冠」,殿堂依山而建,大小共176間。現存建築多是明、清兩朝興建的。香界寺的五層殿堂是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造裡自建寺以來即為歷代帝王登山野遊休憩之所,明成祖朱棣的重臣,也曾是出家人的姚廣孝說:「平坡最幽勝,真學佛者所宜處,好游之士所必也。」所以,他在《題平坡寺》詩中讚歎:「平坡杳杳挹西湖,逕斷樵行敗葉鋪。泉落石河滌愈急,雲歸沙樹遠疑無。夜堂風靜紓帷幔,曉井霜寒響轆轤。但得餘生辭世綱,卷衣來此曰跏趺。」香界寺內還有一珍貴文物,即在大殿院內左右各有一通石碑,左側碑兩面分別刻清康熙帝和乾隆帝書寫的寺史碑文;右側碑石正面刻的是康熙書寫的「敬佛」兩個大字;碑陰側是一幅「大悲菩薩自在真像」的線刻,菩薩的面部雕著鬍鬚。據《法華經》說,觀世音本系男性,他是印度一位聖王的長子,名叫不珣。不珣和他的父親、弟弟都跟隨釋迦牟尼出家修道。觀世音又名「觀自在」。觀世音表明他「大悲」,觀自在表明他「大智」。菩薩有很多化身,能化現各種身相以「救苦救難」,化做女相祗是其中一種。觀音臥女相出現,大約始自南北朝時代。中國佛教在隋唐時達至鼎盛,廣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接引女性的菩薩;封建社會,女性閨房中總不能掛羅漢像,當然以胸垂瓔珞,髮髻披霰,秀麗慈祥的女菩薩為適宜。有人認為,女相觀音的出現,說明大乘佛教不再認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還有種說法,認為男女之相乃凡夫見解,證到羅漢、菩薩位後,純為金剛體,已無所喟男女之別。如此依佛法而論,香界寺碑的留須觀音線刻像也就雖特而不奇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