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梅州:仁風樓的歷史見證

“長毛大隊打城池,嚇得州官走如飛,看見長毛北門進,快從南門逃出哩。”這首曾在廣東梅州民間廣泛流傳的“長毛歌”,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太平天國時期康王汪海洋帶領的義軍在梅州地區活動的歷史記憶。位於梅江區西郊黃泥墩的仁風樓,現已成為太平義軍最後的歷史見證。

  據瞭解,發生在清朝時期的太平義軍在梅州留下了許多史跡、文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文史專家意外發現了140多年前的康王汪海洋使用過的指揮部仁風樓。



  筆者近日前往探訪時,該樓梁氏第八世孫、80歲的梁錦漢介紹稱,仁風樓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他的先祖梁鐸爺歷時五年建成。仁風樓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呈一廳八井四橫構造,共100多個房間。堂屋為懸山頂,橫屋為硬山頂、走馬樓結構。整體為灰瓦面、三合土夯築、土木結構建築。仁風樓歷經300多年風雨仍保存完好,顯得醇厚而有韻味。

  步入堂屋,便可看見清代中葉著名詩人、書法家宋湘親書楹聯:“克儉克勤保世滋太、是巽是訓進德無疆”,中間掛“思訓堂”匾額。“宋湘的姐姐嫁入了我們梁家,他以牌匾作賀禮,這副楹聯是我們家族的鎮家之寶。”梁錦漢一臉驕傲地說。黑底金字,高邁雄勁、氣勢超凡,在人得其尺幅如獲拱璧的年代,宋湘以文作禮,可見其對這門親事的重視和客家人的文雅之傳統。

  與周邊客家大屋不同的是,仁風樓寬大的廳堂前面專門建有一個近20平方米的拜月亭,這在客家古建築中極為罕見。精緻的石柱和走廊廳堂的木雕飾互為呼應,足見當年的豪華。“每個月的十五日夜晚,族人都備上祭品焚香拜月,祈求家興丁旺。特別是中秋節,既熱鬧又隆重,小孩子在禾坪玩耍,大人則在臺上拜月”。梁錦漢回憶著大家族和睦相處的生活。

  “在康王進駐期間,拜月亭成了他發號施令的指揮台。”梁錦漢描述當時康王駐營的場景,屹立於拜月亭的太平軍軍旗如火般跳動,康王在無力回天時作最後努力的悲壯場景似乎歷歷在目。“當年汪海洋在城東黃竹洋因叛徒指認中彈負傷,當晚在仁風樓死去。太平軍為讓康王遺體免受清兵掘墓鞭屍,為掩人耳目,送葬隊抬著八具棺材,分四組在州城東、西、南、北各門同時抬出,因此康王埋葬何方至今無人知曉。”梁錦漢向記者講述過去的歷史。

  “梁鐸爺經營布匹生意,經常在江浙一帶進貨到梅州販賣,因機緣巧合,曾得汪海洋保護,因此汪海洋攻打梅州時,將指揮部設在仁風樓。”梁錦漢的介紹解開了汪海洋為何選擇仁風樓作為指揮部的謎團。而梁氏為免遭清朝報復,幾代人緘口不言保守此家族秘密,直到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才向世人公佈。

  歷史的車輪不經意間擦出了火花,仁風樓便成了太平義軍最後的指揮部。文史專家認為,仁風樓是舊時戰地遺存的活標本,對研究太平天國歷史、清朝末年歷史及客家地區戰爭史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