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古典園林的結構分析

 一、結構的內在特徵

  如果將中國傳統的文學、繪畫、戲曲、音樂等藝術同西方相應藝術作一次結構上的比較,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西方藝術向來注重結構的整體完備和層次嚴密,發達的邏輯學、幾何學及透視學更造就了一整套系統的表達方式和嚴格的評價標準,古希臘、羅馬神廟中比例精確的柱式、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準確的繪畫,以及繁盛至今嚴謹恢宏的交響樂,無不反映出這一特點。而相應地,中國傳統藝術的結構卻顯得自由輕鬆,不強調系統,更傾向於鼓勵不同表現形式和手法的大膽發揮。以表現高山流水為境界的音樂、沒有矛盾的主題和精心安排的序曲、樂章、尾聲,有的只是悠長起伏的旋律;戲曲中的折子戲可以拆開來演出,一支小曲,一舉手、一投足都可表意傳神;傳統建築可以以不同的單體為核心衍伸出層層院落;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更是打破了客觀的視覺原理,可以在同一畫幅中容納眾多主題,其特有的留白更使它呈現出空靈,流動的特徵。中西藝術這種結構上的反差同樣在園林藝術中有著顯著的反映,我們可以從義大利臺地園、英國風景園、法國古典園和中國傳統皇家、私家、寺廟等園林的對比中得到印證。西方園林往往以明晰統一、層次完整的結構來達到人工對自然的駕馭,而中國園林則以流變鬆動的結構來體現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人文心態,對這種結構物質的認識是理解中國古典園林許多外在表像和內在涵義的基礎。

  仔細觀察現在留存下來的古典園林實例,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矛盾,很多園林中的表現形式、手法、審美趣味似乎是和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園林藝術特點或理論宣導背道而馳的。例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明清園林特點的總概括,但從現在留存下來的江南一帶著名園林來看,它們幾科都在有限的空間內發展著大量的建築,“人作”之強似乎掩蓋了“天開”之感:又如,園林理論講究尺度和比例,但園中象徵山巒疊嶂的假山與高大森森古木之間的比例卻是同自然中山水樹木的比例完全顛倒的;還有,園林理論要求整體渾如天成,景觀相互因借,但園中一些部分卻十分突出孤賞,怪石、奇木可以背景而存在,甚至可以縮小後移室入戶,供人細細把玩;園林中的點景題詠還可以把景物從視覺上獨立而各自成景……。

  這些矛盾的產生當然可以從歷史上找原因,園林作為一種凝聚時空的藝術,幾千年來有無數思想,智慧以及技術、勞動歷經時間的過濾而沉積在它具體的物質空間上,任何一處園林空間都必然包容著多種理論和多種技術的並存。尤其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古典園林大部分是在明清之際興建的,而明清之際是中國園林藝術觀念的一個大變動、大發展時期,許多理論和技術都在具體的造園實踐中留下了程度不一的痕跡,這些園林又經歷了從清到民國初年的多次改建、重建,更是內容複雜。當然會反映出很多具體表像和概括性園林理論的矛盾衝突(況且園林理論之間也不乏相互矛盾之處)。但是,時間、觀念或技術的變化只是提供了一種外力。這種外力要發生作用,必須作用於內在結構上。外力只有在結構的支持與分解下才能達到各個表像層面。導致中國古典園林這些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深層結構,即和其他傳統藝術一脈相承的流變鬆動結構。正是這樣自由的結構提供了歷史與觀念的變化在其上發生作用與影響的可能。

  我們可以從園林藝術最相通融的詩詞藝術來進一步感受這種鬆動而富有表現力的結構。首先從構成中國語言的漢字看起,漢字不同於世界其他文字的重要特點是象形和單音節,正是由於這一特點,使得漢字每個字都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從而賦予了漢語靈活機動的語法結構,使每個字的意義在常規語序發生錯位和省略以後,不至於被誤解。單音節的特點還使得語言可以根據音律的需要而加以組合,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樂化效果。中國詩詞正是利用了這些特點而達到了無與倫比的成就,看看下麵幾個句子就可以一目了然:

  “階前短草泥不亂,院中柳條風乍稀”

  “珠海月明鮫有淚,藍田玉暖曰生煙”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曰搖情滿江樹”

  在這些傳頌千古的名句中,常規語序毫無顧忌地被打破,句中的每個字都根據詩境的要求進行了重組或省略式概括,都具備了各自獨立完備的意象,但並不因此而失去每個字的本身意義。相反,語句的省略和語序的變化使得詩詞的意象更加密集和含蓄。這就是鬆動結構的魅力,它開放了要素的活動空間,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意義蘊藏與意義解讀。
返回列表